奉献之歌:全国掀起向孔繁森学习高潮

二、精神丰碑 领取口令

发布时间:2019-06-25 10:41:42

●孔繁森离开岗巴时,许多藏族同胞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

●孔繁森神情郑重地说:“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

●孔繁森在给女儿的信中写道:“我身负党的重托,不能顾小家舍大家,孩子,请理解你爸爸……”

● 精神丰碑

和岗巴人民结下浓厚情谊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前去阿里上任。

孔繁森乘坐的越野车向西急驶。坐在车内的孔繁森无心欣赏车窗外清澈的拉萨河,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高耸入云的雪山,还有明镜一样动人的湖水。

此刻,孔繁森正在苦苦思考如何发展阿里的经济这个难题,他的心早已飞向急待发展的贫困地区阿里。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己在高原工作6年。按说,他现在应该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过上舒适的日子。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这项任务就是去西藏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阿里,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

西藏高原是一个严重缺氧的寒冷地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度。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阿里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群众生活比较贫困。因此,阿里十分需要像孔繁森这样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

自治区领导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孔繁森坚定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自从孔繁森走上领导岗位以来,像这样的工作调动,他已经经历过很多次。孔繁森每次都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一边,而把党和人民的需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早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就欣然赴藏。

孔繁森知道西藏天高地远,知道西藏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也知道远离家乡和亲人以后的日子会让人寂寞难耐。但他更清楚地知道,内地干部前去支援西藏是祖国和人民的需要,是党的需要。

有些人劝说孔繁森:“西藏的气候很恶劣,在那里工作时间长了,对身体的危害很大。”孔繁森淡淡一笑,毫不在意。

在临行之前,孔繁森为了表明自己愿意为西藏人民奉献一切的坚定决心,他特意请人写了一个充满豪情的条幅: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

刚到西藏,孔繁森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西藏自然环境的艰苦,但他献身西藏的决心丝毫也没有动摇。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他写下这样一副对联: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他时时用这副对联来激励自己。

孔繁森来到西藏的时候,组织上给他安排的职务是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孔繁森来到地委报到以后,领导们见他年轻体壮、意气风发,就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

组织上征询孔繁森的意见时,孔繁森很爽快地说:“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孔繁森知道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生活条件尚可;而岗巴是一个偏僻的边境小县,交通十分不便,海拔4750米,被们称为“生命禁区”,但他全不在意。

当孔繁森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岗巴县城时,一下子愣住了:几幢陈旧的铁皮平房,孤零零地立在山梁上。极目望去,全县城竟然只有一棵树。

岗巴的环境之恶劣,条件之艰苦,确实超出了孔繁森的想象。

来到岗巴以后,孔繁森更加明白了自己任务的艰巨。

听了县里的介绍,强烈的责任感在孔繁森心中油然而生。

孔繁森来到岗巴县的时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孔繁森亲自到一个乡开展试点工作,这个乡的经济得到发展以后,孔繁森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

孔繁森找群众谈心,为他们出谋划策,告诉他们:要改变贫困面貌,应该实行土地联产承包,依靠科学,增加投入,发展农牧业生产;必须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劳动力,发展多种经营……

时间不长,群众尝到了甜头。岗巴县开始大面积地实行联产承包制……

孔繁森在摔跌中学会骑马。

为了和群众打成一片,孔繁森还学会了藏语。

风餐露宿中,孔繁森开始习惯吃风干牛羊,喝酥油茶,饮青稞酒。

在牧区,孔繁森盘着双腿,在牧民中间席地而坐。牧民们用粗糙的双手,捧一个粗糙的瓷碗,里面装着满满的酥油茶,递给孔繁森,孔繁森面带笑容,接过酥油茶,一饮而尽。

白天,孔繁森戴一顶旧草帽,和群众一起去收割、打场、挖泥塘;晚上,他逐家去调查情况,为群众治病。

据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后来回忆:

繁森进藏后,从岗巴来信说:“这里穷、荒凉,这里的老百姓生活很苦,一年四季吃不到青菜,有的地方吃水都挺困难。”他说岗巴这种地方,太需要共产党的干部了,他决心为改变那里的穷困面貌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为了繁森在西藏有个好身体,我和公婆及3个年幼的孩子顶着炎热的太阳,把茄子、萝卜切成片,晒干后装成袋给他寄去。可是,与他同去的同志回来后对我说,繁森都把这一包包干菜分送给了西藏的群众,他一片也没有舍得吃。不仅如此,这些年来我给他没日没夜地织毛衣、做鞋,可是最后都穿在了西藏的老人和孩子身上、脚上……

据当年在苍龙乡担任主任的普布仓决说:

岗巴人们认为,孔书记有三个特点;一是从不摆官架子;二是喜欢下乡,和老百姓打交道;三是喜欢喝酥油茶,吃糌粑。在我们心目中,他就是藏族人。

普布仓决还让孔繁森把一瓶“西藏神水”,即喜马拉雅矿泉带给山东老乡。

在岗巴3年,孔繁森几乎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他每到一地就访贫问苦,积极宣传党的政策,还时常参加劳动,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

孔繁森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藏族同胞身上,当地的藏族同胞也都把孔繁森当成自己的亲人看待。

有一次,孔繁森骑马下乡,从马背上摔下来,昏迷不醒。当地的藏族群众知道以后,抬着他走了15公里的山路,把他送到医院抢救。

孔繁森醒来时,看到无数双关注的眼睛。他这才知道,在他昏迷期间,很多藏族群众一直守护在他身边。孔繁森被深深地感动了。

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孔繁森离开岗巴时,许多藏族同胞含着泪水,依依不舍地为他送行。

就这样,孔繁森满载着藏族同胞的深情厚意,回到山东。

后来,王庆芝曾经充满深情地讲述过孔繁森这次回家的情景,她说:

1981年,繁森调藏期满返回内地,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看着他那又黑又瘦的样子,我禁不住鼻子一酸,哭出声来,我埋怨他说:“你出门在外,自己要多照顾自己,你看你现在这个样子。”

他却笑笑说:“我这个样子很好啊!黑是健康,瘦是骨头硬嘛。”

他隔这么长时间回家,孩子们以为他肯定会带点好吃的东西回来,不料想从他的行李里仅翻出来一个木头菜墩。我说:“怎么也不给老人和孩子带点东西吃?”

繁森心事重重地对我说:“我回来时把所有的东西和钱,都给那边的老人和孩子留下了。那边自然条件差,农牧民生活得比咱苦啊。”

为了多节省一点钱资助西藏群众,他吃饭从不讲究,衣着更为简朴。他一生没有穿过一套像样的西装,没有一件能穿出门的内衣。每当想到这些,做妻子的心里比针扎还要难受……

孔繁森回到山东以后,时常想起雄伟壮丽的西藏,还有那些善良朴实的藏族同胞。他这时才发现,在西藏工作3年,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西藏这块神奇的土地,也深深地爱上了世代生活西藏的的藏族人民。藏族同胞们迫切要求改变贫穷面貌的强烈愿望,更是让孔繁森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回到山东后,孔繁森多次向有关部门表示:“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

1988年,孔繁森已经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思想觉悟很高,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孔繁森当即表示同意。

组织上问孔繁森有没有什么困难,孔繁森摇摇头。

其实,孔繁森十分清楚地知道自己现在身体状况已经不如从前了,而且,家中也有很多困难: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需要他这个儿子在身边照料;3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现在体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柔弱无力的肩上。

孔繁森还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件事情:他第一次进藏时,家中里里外外都是妻子操劳。有一次,妻子去刨地瓜,5岁的儿子没人照看,掉进地窖里爬不上来……

孔繁森看着妻子憔悴的面容,看着亲热地依偎在他身边的孩子们,感觉自己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

一天,孔繁森对妻子王庆芝说:“我带你和孩子们到北京玩几天吧!”

王庆芝感到很奇怪:孔繁森成天忙于工作,从来没时间陪自己和孩子们出过门,这一次是怎么了?他这一次到底是怎么了?

王庆芝和孩子们跟着孔繁森到了北京,游览了天安门和长城。他们是第一次跟着孔繁森出门游玩,感觉异常幸福。

途中,孔繁森对王庆芝说:“到了北京,就等于走遍了全国。以后我无论走到哪里就像到北京一样,你和孩子们别牵挂。”

王庆芝听了这番话,猜想丈夫又要到外地工作了,原来的喜悦心情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

回到聊城以后,孔繁森一直在苦苦思索这样一个难题:自己又要去西藏工作了,到底应该怎样对妻子开口说这件事情?

据王庆芝后来回忆:

从北京回来的第二天深夜,繁森终于对我说:“组织上又安排我进藏了。”我哭了,我除了哭还能说什么呢?

我知道他既重孝道又重感情,所以他每次回到家就与我争着侍奉老母,抢着干家务活。可是,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再一次擦干了眼泪,为他收拾行李……

1988年10月17日,孔繁森将要离开生他养他的母亲、哺育他成长的家乡了。

一大早,院子里就挤满了为孔繁森送行的人。孔繁森却一直辗转在老母亲的座椅前,他不知道应该怎样与年过八旬的母亲告别。

孔繁森默默地站在母亲面前,用手轻轻梳理着老人头上稀疏的白发,贴近老人的耳朵旁,轻声说:“娘,儿又要出远门了,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多条河……”

老人抬起头来,注视着孔繁森,眼中充满留恋。

此时此刻,孔繁森的心里难受极了。

老人伸出手来,抚摸着儿子孔繁森的头,说:“不去不行吗?”

孔繁森哽咽着说:“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

老人明白了儿子的心思,就不再劝阻他了。

过了一会儿,老人关切地对儿子说:“孩子,你去吧,公家的事误了可不行。记着多带些衣服、干粮,路上可别喝冷水……”

孔繁森注视着年老多病的母亲,想到这次也许是自己与母亲的最后一次相见,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感情,“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抱着母亲的双肩,把头埋在母亲的怀里,眼泪禁不住刷刷地流下来。

孔繁森的母亲眼睛里也闪动着泪光。

看到孔繁森在老母亲面前长跪不起,前来送行的区领导流着泪把他拉起来。

孔繁森哽咽着对母亲说:“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您老人家要多保重……”

孔繁森说完这句话,流着眼泪给母亲磕了一个头。

就这样,孔繁森一步一回头,带着对家乡和亲人们的无限眷恋,告别了亲人和家乡,奔赴西藏高原。

在拉萨决心为人民多作贡献

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

刚来到拉萨,孔繁森就被拉萨灿烂的阳光迷住了。他决心尽自己的能力为拉萨人民多作贡献,让拉萨的明天变得更美好。

孔繁森坐在沙发上,会看到铁青的荒山。

他的宿舍在拉萨市民政府大院的后边卧室里,一张木板床,一个简易写字台,就占去绝大部分的空间。床上放置的是鲁西北的那种土布棉被,显得十分俭朴。

冬天的拉萨,气候寒冷而干燥,孔繁森时常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跑西郊、走北郊。到每所学校和教职工们座谈,仔细了解教学情况,及时解决各学校存在的问题。

有时候,孔繁森还会和同学们面对面地谈心,耐心地解决他们思想上遇到的问题,他常常工作到深夜,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自己的家中。

一次,孔繁森在一次车祸中受重伤,被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骨骨折,昏迷不醒。

孔繁森在住院期间,得知拉萨市一所学校发生了问题,便不顾高烧未退、眼睛充血,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现场处理。

在任职期间,孔繁森跑遍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走访教职工600,从而掌握了全市教育的基本况。

从学校的教学,到教职工的工作、生活,孔繁森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孔繁森可以算得上是呕心沥血。

孔繁森反复与市委、市政府的其他领导和市教委多次研究、商讨,把发展拉萨教育事业的新蓝图勾勒出来:

调整教育布局,扩大乡村教育覆盖面,采取多方集资,大力兴办民办教育;

合理调整师资,充实基层师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现有师资进行全面考核评定,不适合任教的解除教师资格;

建立以拉萨为中心的各县相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对全体教师进行再培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教育发展后劲;

集中教育资金,搞好教育建设,逐步改善办学条件,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开展广泛的宣传,提高全民的教育意识,确保儿童入学率和入学巩固率逐年升……

在孔繁森任职期间,拉萨教育事业有了明显的起色: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布局趋于合理;

全市达到乡乡有学校,大多数村有了民办学校,基础教育网络基本覆盖全市;

儿童入学率和入学巩固率都比3年前提高1倍以上;

师资队伍得到充实和加强,建立起了一支以藏族为主体的师资队伍;

以拉萨为中心、县县配套的师资培训基地相继踺全,在职教师均经过了系统再培训;

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1990年9月,山东省教委职教处副处长赵维东,第一次走进孔繁森在拉萨的家。

从第二次进任拉萨市副市长,孔繁森一直就住在这里。

赵维东惊讶地发现孔繁森在拉萨的家依然是一个只有30多平方米的狭小空间。

赵维东刚从内地来,他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西藏首府的副市长竞然如此清贫,甚至可以说是寒酸。

后来,赵维东匆匆穿越过数不清的高楼大厦,然而,孔繁森的那间小屋却一直矗立在他心灵深处,小屋里破旧的沙发,总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让他感慨万千……

孔繁森对自己简单朴素的生活,从来没有感到委屈,更没有向别人抱怨过什么。他一直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干部,一个人民的好公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一直是他暗中学习的榜样。

1991年4月,电影《焦裕禄》在拉萨公演。在拉萨引起极大的轰动。

黑漆漆的电影院里,鸦雀无声,只有焦裕禄充满激情的声音在回响……

孔繁森悄悄地坐在影院的一角,静静地看着。

当电影放映到焦裕禄临终的那一场戏时,电影院里安静极了,只听到处于半昏迷状态的焦裕禄用尽最后的力气说:“……我……没有完……给我的任务……”。

此时此刻,孔繁森的眼睛里闪动着泪光。

焦裕禄的先进事迹让孔繁森深受鼓舞,从此以后,他的干劲更大了。

墨竹工卡县柳伍乡有一个村庄,吃水困难。多年来,无论酷暑严寒,群众吃都要爬到1300米以上的半山腰去背。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老百姓为此伤透了脑筋。

孔繁森知道了这件事,他亲自跑到西藏水利局,同哈旺罗布局长商量解决办法。

一次,两次,三次……孔繁森接连跑了五趟,哈旺罗布被感动了,他拍着胸脯说:“孔市长,你真是为我们西藏人民操碎了心!钱我出,井我打,保证尽快解决这个村的群众吃水问题。”

1992年7月,拉萨市尼木县和当雄县南部发生强烈地震,震区为平均海拔4600米的高原牧业区。孔繁森接到灾情报告,知道受灾情况十分严重,不禁心急如焚。

孔繁森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就立刻带领有关人员奔赴地震灾区。

这时已是夜晚,灾报告中又提到山体崩塌,泥石流倾泻而下的危险情况,穷毋岗雪崩也持续了一个多小时。

有人担心孔繁森的安全,劝说他明天再去。孔繁森却毫不犹豫地说:“人命关天,赶快走!”

半路上,细雨绵绵,让崎岖的山路变得更加难以行进。不时还有一两块石从公路边的悬崖飞落而下,砸得路面坑坑洼洼。

一块巨石突然擦着汽车落到地面,同行的人都劝孔繁森:“孔市长,太危险了,等余震过去,天亮再走吧!”

孔繁森斩钉截铁地说:“不行,灾重更说明藏胞需要我们。别耽误时间了!”

第二天晚上,汽车又一次陷入泥石流中。车上的人都意识到汽车过不去了,大家必须自己走过去。

孔繁森脱下外衣,只穿着背心,踩着淤泥,吃力地向前走去。他每走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此时,孔繁森等人脚下的淤泥最深能陷到腰部,锋利的山石,不经意地在他们腿上划出一道道血印。孔繁森清醒地意识到现在的情况十分危险,死神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突然降临。

孔繁森曾经听说原《西藏文学》的女编辑田文就是跋涉在这样的泥石流中,被一块山石击中脑部,年轻的生命就此画上句号。

孔繁森知道自己随时都有可能像田文一样突然倒下,但他仍然奔走在泥石流中,执著地向前行进……

孔繁森一行人赶到尼木县的时候,已是次日2时。

从拉萨到尼木,只有几小时的路程,他们却走了―天一夜。

此时,孔繁森又冷又饿,生命的透支已达到极限,他现在最需要的是吃上一顿饱饭,然后好好地睡上一觉。但他却顾不上喘息,立即召开会议,紧急布署抗震措施。

在孔繁森的指挥下,有关部门及时解决了灾区急需的帐篷、品、粮食、汽油等问题。

天一亮,孔繁森又挨家挨户地走访群众,察看灾情。他还手拄拐杖,登上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热情慰问灾民。

第二天,孔繁森安排好尼木县的救灾工作以后,又匆匆奔向当雄灾区……

为了解决灾区人民的安全问题和生活问题,孔繁森竟然连续工作50多小时!

孔繁森在拉萨忘我工作的同时,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

据王庆芝后来回忆:

繁森第二次进藏后,无论来信还是电话,千篇一律地还是那句话:“庆芝,我这儿一切都好,别挂念,替我照顾好老人,教育好孩子。”

繁森这次进藏后,我想去西藏去看看他、看看西藏是个什么样子。于是,我便带着玲玲上了路,一下飞机却没有看到繁森来接我们,我由于缺氧差点昏倒在机场上。

后来,我们搭车来到在拉萨的家,玲玲打电话让他爸爸回来,而繁森却还是等到下班后才回到家中。

仅仅不到一年,繁森又黑瘦了不少,变老了许多。

在拉萨住了一段日子,繁森看到我的身体逐渐适应过来,就说要带着我和女儿到乡下转一转。

临行前,他让我赶做了两锅馒头和包子,又提上两个大西瓜、两大块酥油和一大袋子山东老乡送我的营养品,他“哄骗”我说是带在路上吃的。可是,繁森却带着我和女儿进了市郊的堆龙德庆敬老院,他把带去的食品都分给了藏族老人们,还让我和女儿一起同老人们合影留念……

艰苦寻找阿里的发展之路

孔繁森的第二次援藏工作时间已满,又要延长在西藏的工作时间,还要到西藏最艰苦的地区阿里工作,这让不少人感到不可思议。

熟悉西藏的人都知道:阿里地处西藏西北,平均海拔4500米,气温长年在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高寒缺氧,气候恶劣,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刮着7至8级大风,被当地人称作“西藏的西藏”。

有的同志劝说孔繁森:“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先后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

孔繁森听到这些话,神情顿时严肃起来,他十分认真地说:“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拼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还有人向孔繁森建议:“给组织提一提,还是按期返回山东吧,否则你家这本经难念呀。”

孔繁森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如果只念自己的经,国家的经谁念呢。我们领导干部平时教育干部和青年要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等轮到我们自己时就讲困难,怎么让人服气?”

1993年4月,孔繁森离开拉萨两天后,就昼夜兼程,驱车奔赴阿里。

当时阿里正值春荒,由于连续两年的旱灾,牧业生产形势非常严峻,群众为了养活牛羊,把口粮都喂了牲畜,此时各县群众缺粮的电报频频发到了地委、行署。

孔繁森驱车行进将近2000公里的坎坷路程,仅用两天时间,就从拉萨来到进入阿里地区措勤县境。

孔繁森站在阿里地区措勤县的土地上,深情地凝视着藏北大草原壮美的景色:远方的雪山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壮丽,一望无际的草原一直伸展到天际……

孔繁森收回目光,注视着身边那一座座用石块垒成的玛尼堆,玛尼堆上披挂着祈祷吉祥的五彩经幡,玛尼堆的旁边,还生长着高寒地带特有的红柳。一堆堆的红柳在阳光下闪烁着火焰一样动人的光芒……

这些雄伟壮丽的西藏风景让孔繁森激动不已。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当天夜里,孔繁森风尘仆仆地到达措勤县委所在地。

第二天上午,孔繁森不顾旅途劳累,召集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开会,听取汇报,并结合贯彻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商讨如何发挥当地优势,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途径。

经过对沿途措勤、改则和革吉县的实地调查,孔繁森看到了阿里地区蕴藏的巨大优势,即:丰富的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

孔繁森兴奋地对同行的同志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对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这对有着丰富资源的阿里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阿里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般人刚到阿里都得先休息两周,等适应了气候之后,才能从事剧烈的活动。但是,孔繁森到阿里后的第四天,就带领阿里的干部群众参加植树造林义务劳动,一干就是一个星期。

孔繁森每天早早地就来到工地上,挖坑、种苗。大家都劝他先休息休息适应几天再干。孔繁森却说:“我是老西藏了,身体没有问题,看看阿里一片片荒漠,多植几棵树,也好改变一下生态环境嘛!”

为了让全地区群众走出贫困,孔繁森踏上了调查研究之路。地委、行署的其他领导也纷纷下到了基层。

阿里地广人稀,经常是乘车行了几百公里见不到一户人家。肚子饿了,只能是找个避风的山脚烧一点水,吃一些随车带的干粮。许多同志因劳累和晕车吃不下东西。

孔繁森边用力地嚼着风干肉,边舀着山泉水鼓励大家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污染,等开发出来,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

孔繁森这些风趣的话语逗得大家都爽朗地笑起来。

由于连日劳累,孔繁森的胃病犯了,大家看到他一路上不断地吃胃药。

半个月后,孔繁森回到狮泉河。在孔繁森的主持下,地委提出了阿里地区的发展蓝图。

孔繁森还提议组成现场办公工作组,到县区乡帮助基层制定发展规划,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7月7日,地委现场办公工作组到达札达县底亚区。

这时候,由于连续奔波,孔繁森患的直肠纤维肿瘤破裂了,但他仍然带病坚持工作。

这一天,孔繁森步行10多公里的山路,到达离印军哨所仅几百米的前哨小山村什布奇。

什布奇全村9户人家,39口人。听说地区最大的首长来了,都欣喜地迎了出来。

工作组挨户走访群众,对群众提出的要求都认真作了答复。

太阳快落山时工作组方才离开。群众高兴得载歌载舞,把工作组送出村外。

晚上工作组住在边防连。大家发现,孔繁森的脸色不好,也不像往常那么有精神了,随行的其他人问他,他总是说没事,就是太累了。

入夜,躺下不久的孔繁森等大家睡熟了,又悄悄起床出去了。

随行的梁福兴后来回忆说:

我被关门声惊醒了,发现孔书记不在床上,连忙起床出了门,月光下只见一个人在部队营房前的小溪边洗着什么。我赶过去一看,只见他无力地依在一块大石头上不断喘着粗气,额头上渗出许多汗珠来。我忙把他扶起来,他指着盆中的衣服说,都搓好了,你帮我清清就行了。

我叹了口气说,半夜三更的干嘛洗衣服。

他说可能是肠瘤破了,出了些血。我猛地想起今天白天在路上,他为什么走得那么艰难,总是落在最后头。我对他说:这样下去不行,明天你得休息,干工作不能拼老命。

他擦了一把脸说:没那么严重。咱们工作刚开个头,不要让干部群众感到咱们当领导的娇气。

看着他斑白的双鬓,我的心猛一酸,一向不爱掉泪的我,也禁不住眼泪从眼眶里奔涌而出……

精心谋划阿里的发展蓝图

孔繁森来到阿里不久,40多封请求调离的报告就摆在他的面前。孔繁森面对这些报告,紧紧皱起眉头。他知道这种情况对人才奇缺的阿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夜晚,强烈的高山反应让孔繁森感到十分难受。干部们纷纷请求调走的报告更让他心事重重,彻夜难眠。

为给阿里寻求一条发展的路子,孔繁森经常加班加点,经常彻夜不眠,精心谋划着阿里的发展蓝图。

1993年6月的一天深夜,梁福兴一觉醒来,看到孔繁森屋里的灯还亮着,便劝他早点休息。孔繁森没有回答,却放下笔问:“小梁,你觉得阿里好吗?”

梁福兴一下子有些呆了。他不知道孔繁森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孔繁森接着问:“是不是很艰苦?”梁福兴点了点头。孔繁森感慨道:“确实很艰苦、很贫困、很落后啊!”他接着又说:“但阿里是个美丽的地方,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自然名胜繁多,前途和潜力都很大啊!”

当时,阿里地委机关照明所用的电还是用汽油发电机发出来的,每天只供两小时;房间里的灯没有开关,当然也用不着了,到点就自动停电了。阿里的电视也只能收到中央一台和西藏台。

一天晚上,孔繁森把安七一秘书长叫了过来,共同商讨阿里的发展大计。没有电,两人就在黑暗里交谈。从地区的工作、当地的优势,到阿里的未来,两人越谈越起劲。梁福兴就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炉火不旺了就添上几块焦炭,一直到天亮。

虽然一夜没睡,但是梁福兴一点睡意也没有,他被孔繁森的谈话感染着,也不禁对阿里的未来充满憧憬。

孔繁森说:“要求调走的那些同志在阿里工作了多年,这本身就是一种奉献。现在,他们申请调离,主要是对阿里的前途缺乏信心。我看,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阿里发展的突破口。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是硬道理。只要我们用发展这个硬道理来凝聚人心,调动干部们的积极性,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就一定能把阿里的经济和各项事业搞上去。”

这一夜,孔繁森和这位秘书长谈地区的工作,谈当地的优势,谈阿里的未来,越谈越兴奋。电池用完了再换上两节,炉火不旺了再添上几块焦炭,一直到曙光初露。

1993年4月25日,孔繁森主持召开地委、行署联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孔繁森给大家布置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寻找阿里发展的优势,从困难中寻找光明的前途。

会后,孔繁森和地委、行署其他领导成员分头带队到基层调查研究。

其实,早在到阿里赴任之前,孔繁森就已经跑遍了自治区的各有关部门,还十分认真地将阿里地区的自然概况和历年来经济统计数字都抄在笔记本上。

狮泉河有个笑话:据说有位小姐,在封闭的狮泉河呆了4年,没有回去休假。在狮泉河她也算是一个口齿伶俐的人物。一次从新疆回内地休假,在喀什,她想买一条牛仔,于是,就到处问:有没有女式牛仔?怎么全是前面开的?摊主解释半天,说牛仔不分女。穿合适就行。该小姐不相信,愤愤不平了半天。

这个故事,很形象地说明了狮泉河乃至阿里距外界的遥远。

孔繁森听到这个笑话,却并没有笑。他下决心要改变阿里封闭落后的面貌。

为了全面掌握阿里地区的实际情况,孔繁森不断去阿里的乡村进行走访调查。全地区106个乡,他一个县、一个区、一个乡地跑。从措勤到札达,从普兰到日土,实地考察,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

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南方的边境口岸到藏北大草原,从班公湖到喜马拉雅山谷地.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雪域高原上到处都留下他深深的足迹。

阿里地广人稀,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只有6万多。有时,孔繁森等人开着越野车在空旷的荒野上奔波一天,也看不到一户人家、一顶帐篷。饿了,他们就吃上几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几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

孔繁森那乐观的情绪,常常感染着周围的同志们。

去过西藏的人都知道,在高原生活,一场严重的感冒有时也会夺去一个人的生命。孔繁森恰恰一到阿里就感冒了,咳嗽不止。

为了不耽误工作,孔繁森大剂量地服药。病情严重了,他就一边输液,一边工作。

一个多月下来,孔繁森的体重减轻14公斤。由于过度劳累,他的直肠纤维瘤复发,鲜血浸透内裤,可他一直瞒着别人。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才把内裤换下来,悄悄洗干净。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孔繁森经过认真思考,终于找到了促进阿里经济发展的好办法。

在地委、行署联席会议上,孔繁森认真列举了阿里发展的“六大优势”:畜产品优势、矿产品优势、旅游优势、边贸优势、政策优势、人口少的优势。

然后,孔繁森神情郑重地说:

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当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这样,我们党才有威信,国家才有希望。阿里虽说偏僻落后,但发展潜力也很大。关键是要带领群众真抓实干。我有信心和全地区人民同舟共济、艰苦创业,共同建设一个文明、富裕的新阿里。

孔繁森充满豪情的讲话,使在场的干部都深受鼓舞。

在孔繁森的影响下,阿里的干部们都深刻地领悟到这样一个道理:艰难困苦,对于弱者是可怕的,而对于坚强的共产党人来说,则往往是一次大展身手的好机会。

孔繁森进藏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年来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探亲假,大都是趁回内地开会或联系工作时顺便到家里看一看。就是在家里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也没能够回来。

1994年春节,阿里的干部都回家和家人团聚了,只有孔繁森一个人留在阿里坚守岗位。除夕夜里,孔繁森和家人通完电话后,一个人坐在电话机旁流泪,很长时间没有说话。

孔繁森在给女儿的一封信中这样写道:

我是你爸爸,但同时又是阿里的地委书记。这称谓不仅是一个职务,一份履历,更是一份责任,一副担子。我身负党的重托,不能顾小家舍大家,孩子,请理解你爸爸……

带病指挥抗击暴风雪和救灾

1994年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

寒风呼啸,大雪在风中狂舞,像一个气势汹汹的巨兽,吞没了阿里地区无数的农田、牧场和村庄。

孔繁森得知灾情以后,立刻对干部们说:“立即行动起来!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组织抗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在孔繁森的指挥下,地委、行署迅速组织了10多个工作组分赴各灾区。

孔繁森带队去比较贫困的革吉、改则两县;而后还去了积雪更深、受灾更重的噶尔县佐佐区和札达县。

沿途积雪已达半米以上。孔繁森带领大家用铁锹挖开了一条雪路。实在不通车的地方,就骑马前往,马爬不上去的地方,就牵着马走。

山高路险,一步一喘。实在走不动了,就趴在马背歇一会儿,又继续走。饿了吃糌粑啃方便面,渴了抓一把雪团吃……

就这样,孔繁森带领着大家走遍了这些县的每一个重灾点。

在革吉县和改则县,孔繁森看到大片大片的牧草被冰雪覆盖,成群成群的牲畜因冻饿而死,许多群众陷入缺衣少粮的困境。他的心在颤抖!

孔繁森挨家挨户地走访灾民,分发救济粮和救济款。

孔繁森站在风雪中,大声地鼓励受灾群众:“有党和政府在,再大的灾害也压不垮我们。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

2月26日,孔繁森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海拔5700米的曲仓乡,被称作“生命禁区”。

曲仓乡党委书记嘎玛钦尧愁眉苦脸地向孔繁森汇报本乡的灾情,他说:“大雪连续下了一个星期,最深的地方没到膝盖,全乡有8人被冻伤,牲畜大部分死亡。”

孔繁森心情沉重地把全乡每户牧民的损失情况―一记在笔记本上,然后用坚定的语气对噶玛钦尧说:“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人。先保人,再保畜,一定要把群众的情绪稳住,团结起来同灾害作斗争,尽量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这时候,大雪在凛冽的寒风中扑面而来。人们穿着大衣,还是感到寒意逼人,脸、手和脚都被冻得失去知觉。

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下来,盖在一只正在风雪中哀鸣的小羊羔身上,她自己却在风雪中冻得瑟瑟发抖,孔繁森的眼睛湿润了。

孔繁森转身回到越野车上,飞快地脱下自己的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老阿妈伸出已经冻僵的双手,接过那还带着体温的毛衣毛裤,嘴唇颤抖着,说不出话来。

在抗灾过程中,孔繁森顶风冒雪,背着他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的小药箱,小药箱里面装满了他自掏腰包买的各种药品。在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群众的过程中,他随时为冻伤的牧民们疗伤看病。

孔繁森于1961年入伍,服役在济南军区总医院。虽然当一名警卫战士,但因为耳濡目染和刻苦自学,他已经粗通医术。家人和朋友有了头疼脑热的,总免不了让他看,一来二去,积累了不少临床经验。

孔繁森来到西藏高原后,他看到藏区人民缺医少药的状况,心里很不平静。于是,每逢下乡,孔繁森的身上又多了一个小药箱,他总是背着那个小药箱,为农牧民看病。

每次下乡前,孔繁森都要买上几百块钱的药,为农牧民看病治病。

有一次,孔繁森和自治区赴阿里工作组一起下乡。群众见孔书记来了,“呼啦”一下就围拢过来。

孔繁森顾不得喝口酥油茶,忙打开药箱为围上来的人们看病、发药,一口气看完40多个病人,直到把药箱的药发完才和牧民们告别。

在抗灾期间,长时间的高山反应,持续不断的超负荷工作,使孔繁森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他时常感到眼前阵阵发黑,身上不住地冒着虚汗,但他不放心灾区牧民们的安危,还是坚持着给冻伤的牧民―一做了检查。然后,又把解决曲仓乡受灾牧民的搬迁、转场和买牛的资金及口粮、油料等问题全部落实,一直忙到凌晨两点多钟,他才躺下休息。

狂风仍在不停地呼啸。

奔波劳累了一天的孔繁森躺在帐篷里,警卫员梁福兴听到他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便问:“孔书记,您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孔繁森说:“我有点头疼,睡不着……”

梁福兴心里十分清楚,长时间的高山反应,加上持续不断的超负荷工作,就是铁人也扛不住啊!

狂风仍在不停地呼啸,雪越下越大。

3时左右,孔繁森突然感到心跳加快,胸闷气短、天旋地转。

孔繁森在西藏高原生活多年,又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他预感到死神正向自己逼近,一时间思潮起伏。

此时,孔繁森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老母亲和妻子、儿女。他在昏昏沉沉中,默默地念着亲人的名字,眼中流出泪来。

孔繁森艰难地坐起来,打开手电筒,在笔记本上给同行的小梁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小梁:

不知为什么,我头痛得怎么也睡不着,人有旦夕祸福。万一我发生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母亲和家属、孩子知道。请你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平安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

这一夜,孔繁森凭借着顽强的意志,终于挺过来了。

后来,梁福兴在给孔繁森整理物品时,无意中在一本笔记本看到孔繁森在这一夜写下的遗嘱,他读完后,情不自禁地流泪了。

湖南第五批援藏干部文良安在《未曾远去的孔繁森》中说:

我们会经历难以数清的人与事,而最终能留在记忆中的却非常有限。就在这些有限的记忆中,有一个人我们却从未忘记,这个人就是孔繁森。

1994年11月29日,身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因公殉职,但他的精神与英名却永远烙在了所有人的心中。

时至今天,往日的故交与部属说起当年的孔繁森,仍然掩饰不住发自心底的感动。

无论是过去同在拉萨生活过的老乡、一起工作过的部属,还是身边的警卫员,他们对孔繁森的第一个评价都是同一句话:“那可是个好人!”

由于负责孔繁森的日常警卫工作,梁福兴几乎天天陪伴在孔繁森身边,所以他对孔繁森就有着更多的了解和更深的感情。

梁福兴看着孔繁森沉重的工作压力、艰苦的日常生活,以及家里的种种困难,从心里为孔繁森着急,他担心孔繁森的身体,担心孔繁森有一天会顶不住了。

梁福兴后来回忆说:

我先后一共往中央写了3封信,就知道中央组织部是管干部的,但也不知道该写给谁,更不知道中组部部长是谁,于是就在信封上写上了“中央组织部部长收”。信里就是写了孔书记的实际情况和困难,希望上级能把他尽快调到内地或调回拉萨工作等。

梁福兴笑着说:“我当时也没想到中央组织部部长真的会收到信,更没想到孔书记会知道这件事情……”

当时的中组部部长张全景同志收到了梁福兴的信,还特意通过别人转达了对梁福兴的谢意。

后来,梁福兴曾经回忆起孔繁森知道这件事情以后的情景,他说:孔书记知道后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开玩笑地说:“不简单哪!都能给中央组织部部长写信了,有保留的原件吗?拿来我看看。”

梁福兴说:“孔书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但也非常爱护,从来不随便批评人,而是讲道理让人心服口服。”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阿里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在孔繁森的领导下,终于战胜雪灾,先后发放救灾款300多万元,救灾物资上百吨。狮泉河镇的广大干部职工和部队官兵们也自发捐款32万元。阿里人民在这场50年不遇的大雪灾中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

抗灾胜利了,年仅50岁的孔繁森却苍老了许多,黑瘦了许多,他的头发过早地灰白了。

群众都感激地说,这全靠了上级的关怀,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全靠了孔书记这样的好领导。

但是,这场雪灾毕竟也给阿里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雪灾和连续几年的旱灾、风灾,使孔繁森深深感到:光靠救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自然灾害的威胁,只有尽快建立起抗灾防灾基地,才能使群众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孔繁森在地委、行署联席会议上提出这个想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尽力争取救灾款和项目资金

1994年7月,孔繁森在北京参加中央召开的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后,没有立即返回,他要利用这个机会当面向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陈述自己的想法,争取支持。

这时候,孔繁森的母亲正卧病在床,水米不进。家里几次催他回去,可为了阿里地区6万多群众,孔繁森只好把对母亲的无限牵挂压在心底,只有在心里默默地为母亲祝福……

7、8月份的北京,正是酷暑季节,孔繁森带领阿里党政部门一干人到中央各部委汇报工作。为了不耽误时间,从一个部里汇报完便不再回住地,下午再转到另外一个部委汇报。

中午吃饭的时候,孔繁森总是领大家去吃小摊,美其名曰要尝遍京城的风味,实际上是怕花钱。

于是,孔繁森带领大家吃炸酱面,吃煎饼果子,或者吃大饼油条。

有的同志就说:“要是这样吃下去,北京风味的名声就惨了。东来顺的涮羊肉、全聚德的烤鸭也算北京风味,咱们是不是也去尝尝?那里边有空调,服务又好,也卫生。再说,地委书记一级的干部去吃一顿,也不算什么呀?”

孔繁森说:“想想阿里灾区的老百姓吧!有的还饿肚子哩,咱咋能吃得下?要是在外边太热,咱马上改进,吃完饭咱找有空调的地方去。”

吃完饭,孔繁森带领大家去西单购物中心或者王府井百货大楼里,那里边开着空调。

在北京的20多天里,孔繁森带领阿里的一些党政干部先后跑了10多个部门,每到一处,他都把记录阿里灾情的录像带放给有关同志看,一边放一边讲灾区群众的困难,说那里条件的艰苦,谈建设防灾抗灾基地对阿里的特殊意义,人们无不为他的一片赤诚所感动。

阿里的灾情引起有关负责同志的重视,破例为阿里解决了一大笔救灾款和项目资金。资金落实后,孔繁森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中央对西藏这样关心和支持,如果自己做不好工作,怎能对得起党,对得起藏族群众?

返回阿里后,孔繁森向地委和行政干部迅速传达了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党委四届六次全会的精神。他说:“中央关心西藏,全国人民支援西藏,我们怎么办?”

孔繁森和地委、行署一班人在会上提出,要以“新的精神面貌,新的思维方式,新的工作思路,新的行动姿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努力开创阿里工作新局面”。

在孔繁森等人的带领下,阿里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一幅全面振兴阿里经济的宏伟蓝图,正在这雪域高原上成为现实:

2000千瓦的朗久地热电厂重新发电,高原的夜晚不再漆黑,明亮的灯光同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

年产值可达上亿元的山羊绒梳绒厂和鱼骨粉加工厂、硼矿脱水厂、水泥厂等相继拔地而起,在空旷的荒原上,隆隆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千年的沉寂;

随着普兰、什布奇口岸的开通,至边境强拉山口公路的竣工,阿里高原向世界进一步敞开了开放的大门……

收养灾区的三个藏族孤儿

解放军西藏军区总医院曾经开出这样一张献血证明,上面写着:

兹有孔繁森同志于1993年曾先后3次来我库自愿献血900毫升,已按医院规定付给献血营养费900元整。

孔繁森为什么要多次来医院献血呢?这件事情还要从他收养3个藏族孤儿说起……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

身为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得知情况以后,立刻前往震区。

在墨竹工卡县羊岗乡十四村,拄着拐杖的孔繁森,看到一片片倒塌的房屋,心情十分沉重。

孔繁森正在和同行的人商量救灾办法,忽然听到一阵凄厉的哭声,他循声而去,看到在一处倒塌的房屋前,3个孩子相拥而泣。他们头上的帽子沾满泥土,身上穿的衣服已经难辨颜色,闪着油腻的光,脚上的胶鞋破得露出脚趾。

孩子们都满脸是泪,像无助的羔羊一样茫然地四处张望着。

孔繁森注视着他们,眼睛里充满怜惜……

孔繁森把孩子们拉到自己身边,慈爱地为他们擦去脸上的泪水,亲切地与他们交谈。

经过询问,孔繁森才知道:3个孩子最大的是女孩曲尼,1l岁,排在中间的孩子叫曲印,7岁,最小的贡桑只有4岁。他们的父母亲都已经在地震中死去。

孔繁森十分亲切地安慰孩子们:党,就是你们的亲人。一定会让你们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还要送你们上学。

孔繁森说完这些话,回头对县长说:“你们先安排好孩子的吃住,剩下的事给我吧。”

第二天,孔繁森又回来了,送来一袋大米、一袋面粉,还有几条棉被。

第五天,孔繁森给3个孩子送来新衣服、新鞋子、新袜子,还有又香又甜的糖果。

第九天,孔繁森再次来到墨竹工卡,他这次带来两条棉被,还有大米、饼干和罐头。

临走时,孔繁森给孩子们留下几百块钱。

孔繁森离开墨竹以后,心中十分牵挂这3个孤儿,他感觉长久把孩子放在乡下,自己实在放心不下。于是,他把3个孤儿接回家里,承担起抚养他们的责任。

孔繁森看见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就会想起自己远在老家山东的3个儿女。

孔繁森是一个慈祥的父亲,他非常喜欢自己的3个孩子。女儿的照片就压在他写字台的玻璃板下。

每次出远门,孔繁森都把一张“全家福”带在身边,还会拿出来炫耀:“你们看,我女儿漂亮吧,她可懂事了,特别惹人喜欢……”

如今,孔繁森孤身一人在西藏工作,他把自己对儿女们的疼爱无私地倾注到这3个灾区孤儿身上。

孔繁森一个人孤身在外,又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

晚上,工作一天的孔繁森回到家,先要给孩子们做好饭菜,然后再教他们读书认字。夜里,就和孩子们挤在同一张床上。

那时,曲尼12岁,曲印7岁,贡桑只有5岁,睡觉时经常把尿撒在床上,孔繁森就不厌其烦地换洗床单。

节假日,只要有空,孔繁森总要带孩子们去商店、逛公园,给他们买衣物,陪他们玩,就像对待他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

一天深夜,曲印突然肚子疼,“唉哟、唉哟”地叫个不停。

孔繁森从睡梦中被吵醒,他爬起来给曲印吃了药。可还是不行。孔繁森着急了,背起孩子直奔医院,整整忙了一夜,直到第二天早上才疲惫不堪地回来。

看到孔繁森一人抚养3个孩子负担太重,拉萨市市长洛桑顿珠领走了曲尼。

生活条件变了,曲印和贡桑吃东西也开始挑剔起来。孔繁森觉察到孩子们的这一细微变化,就对办公室的小崔说:“我想请你把孩子们带回羊日岗乡去看一看。”

“他们的父母都不在了,看个啥呀?”小崔不解地问。

“让孩子们走一走家乡的士路,看一看家乡的山水,再过几天家乡父老乡亲的生活。”说着,孔繁森把曲印和贡桑喊了过来,他抚摸着兄妹俩的头,语重心长地说:“记住,永远别忘了自己的家乡,将来长大了,好好建设自己的家乡。”

兄妹俩回家乡生活5天,回来后好像长大了许多。

在孔繁森的影集里,有这样一张照片:背景是布达拉宫,金顶闪着明亮的光芒。孔繁森和曲印、贡桑这两个藏族孤儿立于草坪之,笑得那么开心。穿着崭新运动衣的曲印和贡桑,笑脸如阳光下绽放的鲜花……

孔繁森对震区孤儿的付出,甚至超过他对自己亲生儿女的付出。

每天下班,孔繁森都要急忙赶回家中,为曲印和贡桑做饭。他几乎每天都要清洗一堆脏衣服。但是,孔繁森只要听到孩子们甜甜地叫他“爷爷”,就感到十分幸福。

有一件事让孔繁森的女儿孔玲心里酸酸的。

一次,夜深人静的时候,孔玲听到家里的电话铃响了,她猜想可能是父亲打来的电话,就在一旁仔细地听着。

电话果然是孔繁森打来的。

孔繁森在电话里告诉王庆芝:“这两个小家伙,又尿铺了,我得赶快给他们换铺盖,洗铺盖了。”

王庆芝苦笑着说:“唉!咱们这3个孩子,你管过、抱过没有?”

在一旁听着电话的孔玲,把脸转向别处。

为此,孔玲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是《嫉妒》。她十分嫉妒能够与爸爸朝夕相处的贡桑和曲印。

孔繁森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付出,确实远远超过他对自己家人的付出。

1993年,孔玲高中即将毕业,孔玲后来回忆说:

1993年,我参加高考。那阵子,我是多么希望爸爸能多陪我一下,多安慰我一下,好让我从紧张的高考气氛中解脱一下。但父亲没有。他还在千里之外的西藏阿里呕心沥血地工作着。

考试时,同学们的家长都亲自来送孩子上考场。当考卷发下来之后,我还傻乎乎地问监考老师:老师,我爸来了没有?可是爸爸终于没来,依然只是工作,工作,工作……

考试完了后,我便在心里问爸爸:爸爸,女儿的事您真的一点都不关心?让我一个人独自面对高考,你真放心得下?

孔繁森去世以后,孔玲在一篇《恨爸爸》的文章里写道:

恨爸爸的无情,他静静地走了,却把悲伤留给了我们每一个爱他的人……

恨爸爸!生我、养我十几年的爸爸从没抱一抱、亲一亲他最爱的小女儿。每次见到小伙伴被自己的爸爸搂在怀里,嬉笑,打闹,我只会也只好咬咬嘴唇。把头扭向一边。爸爸,我的爸爸,你不知道小女儿有多想让你亲亲、抱抱自己!

可现在,你走了,女儿这么一个小小的愿望也不能实现了。爸,你快回来吧……

孔繁森不仅倾其所有地照顾灾区的孤儿,也同样尽其所能地帮助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

尽管孔繁森自己的家庭负担比较重,但每次下乡,他总要把钱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花得所剩无几,有时连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了。

收养孤儿后,孔繁森在经济上更加拮据。过去他一个人,生活上能凑合就凑合,可他不能让孩子们受委屈。

1993年夏季的一天,孔繁森来到西军区总医院库采室,对值班医师刘业香说:“姑娘,我想输点血卖。”

刘业香仔细地打量一下孔繁森,看到他两鬓斑白,脸色发黄,觉得实在不忍心,就充满善意地说:“像你这么大年纪的人,是不适合献血的。你为什么要卖血?”

孔繁森连忙恳求道:“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

刘业香见孔繁森如此恳切,只好同意他的请求。

其实,孔繁森是为了孩子们来卖血的。

殷红的鲜血,从孔繁森的体内缓缓流进针管。

就这样,孔繁森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这些鲜血蕴含了孔繁森对藏族孤儿的深切关怀。

为了不让单位知道自己卖血的事情,孔繁森每次都让司机小杨开车送他去医院。

一次在医院门前,小杨流着泪水,死死地抱住孔繁森。情急之下,孔繁森把小杨推出好远。

过后,孔繁森一再向小杨道歉。

后来,谈到孔繁森卖血的事情,小杨泣不成声……

如亲人般热心照顾藏族老人

l988年底的一天,寒风凛冽,到了零下几十度。纷纷扬扬的雪花,鹅毛般飘飞。

在这样寒冷的日子,孔繁森驱车前来看望堆龙德庆县桑达乡敬老院的老人们。

到达桑达乡敬老院的门前,孔繁森踩着厚厚的积雪,走进每个老人的房间,他对老人们问寒问暖,亲切地和他们说些知心话。

拉萨有55个敬老院,孔繁森去过48个,有的去过好几次。他时常背着药箱,里面装满自己掏钱买的药品,去为老人们检查身体,诊治疾病。

时间长了,老人们的健康状况,像一本本病历,记在孔繁森的心中。

对于桑达乡敬老院的老人们,孔繁森也很熟悉。

孔繁森面带笑容,来到琼宗老人的房间,孔繁森见一位苍老的阿妈坐在床上,脚上裹着一床被子。

“阿妈,冷吗?”孔繁森问。

一旁的乡领导说:“她是个哑巴。”他还打手势给琼宗,示意孔繁森是市里来大官,专门到敬老院来看大家。

琼宗明白了乡领导的话,吐吐舌头,想要下床。孔繁森示意老人不要下床,但老人还是下来了。

见此情景,孔繁森连忙弯腰去为老人拿鞋。

孔繁森的目光落在琼宗老人的那双鞋上:一双单胶鞋,后跟已经没了,破烂的样子让人看了心里十分难受。

孔繁森这才明白老人为什么总是裹着被子坐在床上。他连忙去扶琼宗,不让她下床。

当孔繁森无意中看到琼宗老人的那双脚时,他又吃了一惊:琼宗老人的双脚又红又肿,冻得像发面馒头。

孔繁森呆呆地望着老人的双脚,眼中流出泪来。

孔繁森心疼地抱起琼宗老有的双脚,放在自己的怀里暖着。暖了好一会儿,他才含着眼泪走了。

回到拉萨的第二天。孔繁森就给琼宗老人寄来一双新棉鞋。这是他唯一的一双过冬穿的棉鞋。

当时,孔繁森身边的通讯员说什么也不让孔繁森把这双棉鞋寄给琼宗老人,他说:“孔书记,棉鞋寄走了,你冬天就穿一双单皮鞋,能行吗?让敬老院给老人发一双鞋就行了。”

孔繁森发火了,他生气地说:“我是人民的市长。能看着他们受苦不管吗?你别说了,敬老院如果没有困难,不早解决了!”

当敬老院的工作人员把孔繁森寄来的棉鞋交给琼宗时,打着手势说:“这是那天来看你的“大官”特意从拉萨寄来的。”

琼宗老人听完这句话,感动得泪流满面,她竖起大拇指,使劲地点头。

春天来了,天气变暖和了,琼宗老人小心翼翼地将棉鞋换下,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放在床头,时常出神地看着……

1990年8月30日,孔繁森又一次来到堆龙德庆县桑达乡。一下车,孔繁森就直奔敬老院,还没进门,66岁的德庆旺姆老人就快步迎出来。

老人亲热地拉着孔繁森的手,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他指指柜子上放的一张彩色照片,双手竖起大拇指。

这是孔繁森给她拍的照片。

听说孔市长来了,琼宗、措姆等老人也纷纷赶来,亲热地围着孔繁森。孔繁森认真地给她们把脉看病,分发着自己特意带给老人们的礼物。

午饭时间到了。孔繁森提议在旺姆屋里和老人们吃一顿团圆饭。老人们都喜笑颜开,高兴得像过年似的。

接着,老人们纷纷开始准备起来:旺姆拿出糌粑,琼宗、措姆打了酥油茶,扎桑拿出多年舍不得吃的白糖。

孔繁森一边吃饭,一边叮嘱老人们注意身体,他面带微笑说:“旺姆啊,你腰有毛病,要注意休息,千万别干重活……琼宗,你心脏不好,睡觉前可不能喝酥油茶……”

孔繁森叮嘱得十分认真,十分仔细,好像一个孝顺的儿子在关照自己年迈多病的父母。

午饭后,孔繁森从车上抱下一堆新鲜蔬菜和西瓜,分给4位老人。他还特意给每个老人准备了一部小巧收音机。

老人们接过礼物,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旺姆拉着孔繁森的手,流着泪说:“还是新社会好,孔市长好。要在旧西藏,像你这样的大官,我们连见上一面都难……”

孔繁森笑着说:“收音机是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和全体市民送给你们的……”

一天,孔繁森带着梁福兴到噶尔县门士区考察。听说草滩上的几间土坯房住着两位孤寡老人,他们便走了过去,借着火塘的光亮看见一位藏族老阿妈有气无力地靠在墙上。

“阿妈啊,党派我看您老人家来了!”孔繁森说着,随手摸了摸放在地上的口袋,糌粑不多了;又摇了摇一旁的酥油茶壶,也快空了。

原来,政府给老人这个月的生活费已经花光了。

孔繁森立刻掏出200元钱对梁福兴说:“快去给老人买些食盐、酥油和大米来。”

孔繁森又转身走进另一位孤寡老人的家。只见老人病着躺在一张破羊皮上。孔繁森心情沉重地对区里的干部说:“马上请医生来给老人看看病,另外再买块床垫来,要厚,要暖和。”

从那以后,孔繁森心中一直牵挂着这两个孤寡老人,只要有人去噶尔县,他必定要托人给这两位老人捎些钱、粮食和衣物等。

还有一次,有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生命危在旦夕。当时,没有其他医疗器械可用,孔书记立即将听诊器的胶管剪断后伸进老人嘴里,对着胶管将痰一口一口地吸了出来。

孔繁森的举动将在场的几个藏族干部惊呆了,他们站在那里半天不知该说什么。

接着,孔繁森又为老人打针服药,直到老人转危为安,他才放心地离去。

1993年5月初,当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得知丈夫进藏期满,却又被组织上安排到阿里工作时,便寄给他一封信和两壶蜂蜜。

王庆芝在信中写道:

得知你又被安排到西藏最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心中特别难受,盼望已久的相逢又不知轮到何年了。但组织上调你去阿里,这是对你的信任,你就安心地工作吧!你一个人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实在让我放心不下。现寄上两壶蜂蜜,每天都要喝上一杯……

孔繁森在回信中说:

这辈子我欠你的太多太多,今生都无以偿还。说句心里话,我也想家,想娘,想你,想孩子。我欠家里的情太多了。可我更不忍心离开那些憨厚、朴实的藏族人民,要知道,他们中有许多人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啊!

孔繁森每月工资一发,第一件事就是武装药箱,然后就是接济生活贫困的藏族群众。这已经是他的习惯。往往不几天就囊中羞涩了。

孔繁森要对藏族群众极度慷慨的同时,一直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

孔繁森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工作一忙,开水泡馒头和方便面也是常有的事。他穿的许多内衣打着补丁,连块香皂都舍不得买。每次去拉萨,回阿里的时候,他总要买上一些价格低廉的生活日用品。因为有地区差价,这样可以省点钱。

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时间,孔繁森几乎没有往家里寄过钱,省下的工资,大部分花在藏族群众身上。为此,他曾多次流露出对家人的内疚之情。但为了帮助那些有困难的藏族同胞,他只好委屈自己的家人。

1993年,王庆芝来到西藏探亲,她来时的路费由自己筹措。由于看病,王庆芝将返程的路费花光,只好向孔繁森要钱。孔繁森东挪西借,才勉强凑了500元,而回程机票当时是每个人800元。

王庆芝不忍心让丈夫为难,就自己找熟人借了一些。

回到济南后,王庆芝去看望上大学的女儿,她和女儿刚见面,女儿就说:“学校让交学杂费,我写信给爸爸,爸爸让我跟您要。”

王庆芝听完这句话,眼泪刷刷地流了下来。此时,她自己身上剩下的钱,还不够买回家乡聊城的车票,哪里还有钱给女儿交学费!

尽管如此,王庆芝丝毫也没有怨恨过丈夫,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够与丈夫早日团聚,过上平民百姓们都能享受到的幸福生活。

王庆芝曾经深情地对孔繁森说:“繁森,只要咱俩在一起,我天天生病都行。”

为了西藏的美好明天,孔繁森没有能够满足妻子的心愿。他把自己对家人的爱,都倾注到了他为之奋斗多年的西藏,倾注到了他无限热爱的西藏人民身上。

孔繁森非常喜爱这样一首歌:

太阳和月亮有着同一个母亲,

她的名字叫光明;

汉族和藏族拥有同一个母亲,

她的名字叫中国……

孔繁森一直把藏族同胞当成自己的亲人,对他们充满深情厚意。他曾然多次对别人说:“每当看到藏族的老人,我就会想到自己的父母;每当看到藏族的孩子,我就好像见到自己的儿女……”

藏汉人民深切悼念孔繁森

1994年11月14日,孔繁森离开狮泉河,前往乌鲁木齐。自治区工作组也一同前往。

这次到新疆,孔繁森想加强与新疆的合作,考察一下新疆外向经济发展状况,并从中汲取有益经验。

孔繁森一直认为封闭的环境和意识多年来一直困扰着阿里的发展。阿里要想得到较快的发展,就应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在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委书记王乐泉向孔繁森介绍了对外开放的情况,要求新疆各有关部门给阿里以大力支持。

多年来,新疆的边贸搞得很好,孔繁森对新疆的成功经验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

11月18日,孔繁森和以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汉昌为首的自治区工作组一起,经过2800公里漫长旅途,到达乌鲁木齐,与新疆自治区协商解决阿里的困难。

在11月20日以后的四、五天里,孔繁森马不停蹄地奔走于新疆各个有关部门,参加联席会议,协商需要新疆解决的油料、燃料、粮食供应、219道管理、退休员基地建设,以及共同开发边境岸等13个问题。

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格外热情地接待了来自西藏的客人,就进一步支持和帮助阿里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问题做出了多项援助决定。直到这时,孔繁森才松了一口气,他感慨地说:“这下可为阿里解决了大问题!”

11月24日,自治区工作组要离开乌鲁木齐返回拉萨。这天凌晨,孔繁森伏案疾书到3时多。在4页纸上,匆匆写下阿里地区近期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12个问题,供工作组向区委、政府汇报时参考。这12个问题涉及到能源交通、联合开发盐湖、改善阿里干部职工办公住房、请求自治区教委前来考察教育问题、与新疆共建土县境内的一个边贸口岸等。

11月28日,孔繁森在离开乌鲁木齐的前一天晚上,拨通了阿里行署王秘书长家的电话,询问阿里地区“九五”规划的修订情况,嘱咐他尽快完,待返回后他再与地委、行署领导共同研究确定,

11月29日,孔繁森等人去塔城考察一个边贸口岸。

此时的新疆冰天雪地、寒风凛冽,平坦的柏油路上面铺了厚厚一层积雪。路有些滑,风也很大,大雪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肆意地飞舞着。

尽管大片的雪花不时让人感受到冬季的寒意,孔繁森心里却是热呼呼的,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阿里,看到了阿里地区的美好未来。

谁也没有想到,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一场车祸无情的夺去了孔繁森宝贵的生命。此时,孔繁森年仅50岁。

噩耗传到阿里,传到拉萨,传到山东,人们简直难以相信。

许多人站在孔繁森的遗像前泣不成声,泪如雨下,数不清的哈达敬献在他的灵前,堆得像洁白的雪山。

一位藏族老人在孔繁森的灵前大声哭喊:“孔书记,您不该去呀!您对阿里恩重如山,我们不能没有您啊!”

孔繁森去世后,一位90多岁的藏族老人一直哭了半个多小时,一边哭,一边不停地按照藏族的习俗摸着脑门为孔书记祈福,反复念叨一句话:“孔书记没了,我的福气也没了!”

有人问这位老人:“孔繁森待你,是不是就像您的亲生儿子一样?”

老人却说:“不,孔书记不是我的儿子,他是我的父母!”

在阿里,在拉萨,在聊城,成千上万的人在呼唤着孔繁森。

“爷爷,爷爷!您不能走,我们舍不得您哪!”孔繁森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捧着他的遗像哭干了眼泪,哭哑了喉咙。

“孔书记,我的好书记,让我替您去死吧!”孔繁森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双膝跪地,两手深深插进墓穴的黄士之中,失声痛哭。

阿里的一个画家虔诚地跪在孔繁森的遗像前,一边落泪,一边为孔繁森画像。当画稿完成后,他将画笔折成两截……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令人心碎的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6元钱;一是他在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12月5日,阿里地委隆重举行孔繁森同志的追悼仪式,这个不足5000人的边疆小镇赶来参加追悼仪式的竟有2000多人。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幅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12月10日,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市举行了孔繁森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他的骨灰分别被安放在他所工作过的西藏高原和他的家乡山东聊城。

12月14日,在山东聊城,2000多名干部群众,冒着凛冽的寒风,从四面八方来到革命烈士陵园,为孔繁森同志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在场的干部群众面对着孔繁森同志的遗像和骨灰,都禁不住失声痛哭。

当孔繁森的儿子孔杰怀抱着父亲的骨灰送往灵堂时,来自他老家五里墩村的父老乡亲们连声哭喊着“繁森”的名字,泣不成声。

12月15日,在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隆重举行孔繁森同志的骨灰安放仪式,遗像前花圈似海,哈达如云,哭声如潮。孔繁森当年在西藏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曲印和贡桑,怀抱着爷爷的骨灰和遗像,为他们敬爱的孔爷爷送葬。

阿里地委所在地狮泉河镇的人们,纷纷朝着孔繁森殉职的方向哭泣默哀。

人们在悼念孔繁森的时候,都会想起《走进西藏》这首优美动人的歌曲,这首歌就是对孔繁森的赞颂,歌中深情地唱道:

走进西藏,也许会发现理想。

走进西藏,也许能看见天堂。

呀拉索,走进雪山,

呀拉索,走进高原,

呀拉索,走向阳光,

呀拉索,走向阳光。

……

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原来指望孔繁森第二次进藏期满,能够回到她和孩子们的身边,可是孔繁森又选择了比岗巴条件更为艰苦、恶劣的阿里。王庆芝当时虽然有些不理解丈夫的选择,但她依旧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支撑起家庭的重担,为丈夫解除后顾之忧。

孔繁森去世后,妻子王庆芝充满深情地回忆起孔繁森来到阿里之后的一些往事,她说:

1993年10月,我摘除脾脏不久,便拖着病弱的身躯,不顾他和家人的劝阻,再一次带着玲玲进藏看他。

由于身体状况一直很差,加上高山反应,一到拉萨我就被送进了军区总医院,我的胃部又两次大出血,血一口口地吐出来,女儿玲玲十分绝望地跪在我的病床前喊着:“妈,你别走哇,爸爸还没有来呢?”

过了10多天,繁森才从阿里地区抢险救灾第一线风尘仆仆地赶来。繁森看到病房里的我和女儿,愧疚之情难以表述,他说:“庆芝,阿里有了灾害,阿里的藏族同胞需要我,……我是个共产党员,我真不知该向你说什么好。”

我哭着说:“繁森,别说了,我理解……”

直到1994年6月,我婆婆重病告急,繁森才急匆匆赶回老家。

一见到繁森,我婆婆的病竟然一天天好起来。大女儿孔静见到奶奶身体好转,就提出趁他爸爸在家举行婚礼。最终还是令孩子失望了,孔静结婚那天哭着对我说:“他哪像是我爸爸?别人的婚礼他参加、操持,而女儿的婚礼却不参加,连一分钱的礼物也不给……”

孩子们有时还对我说:“妈,您看看咱这房子,看看咱们穿的、吃的、用的,这哪像个地委书记的家啊?”

我知道,孩子们说的这些都是气话,其实他们心里都明白:他们的爸爸是好爸爸,他们的爸爸问心无愧……繁森,你听到了吗?

孔繁森的儿子孔杰也回忆起爸爸因公殉职以前的情景,他说:

1994年11月29日,爸爸在赴新疆塔城执行公务的途中因车祸殉职。在新疆,我看到爸爸的遗体,我觉得躺在那里的不是爸爸,可是无情的事实让我不得不接受,那就是爸爸,就是让我怕、让我盼、又让我敬的爸爸!

孔杰还充满感情地回忆起和父亲孔繁森在一起的日子,他说:

我和姐姐妹妹小时候很少见到爸爸。在我的记忆中,爸爸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偶尔见到也感到很陌生。记得妈妈有次对他说:“这仨孩子你也管一管,教一教,这样不管不问怎像个爸爸?”

爸爸说:“家里有你呢,孩子交给你,我也放心了。再说我工作这么忙,也确实顾不了孩子。现在我正年轻,趁好时候多做点工作,不然对不起党啊!”

就因为爸爸工作忙,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一个在爸爸身边。

有一天,爸爸来家后对我们说,他要到西藏工作。当时,姐姐6岁,我5岁,妹妹只有2岁,不知西藏在哪里,有多远,再加上平时陌生,我们都没说一句话。

1981年,听说爸爸要回来了,我们一家人都很高兴。那些天,我天天盼早日见到爸爸,可当爸爸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时,我竟又紧张又害怕,张不开口叫一声爸爸。

在我的印象中,爸爸身材魁伟,红光满面,而站在我面前的是个又黑又瘦的爸爸呀!但是,爸爸为了党的事业,抛下我们毅然地踏上西藏那块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

1990年,我和姐姐到西藏看望爸爸,这是我第一次去西藏。走到机场出口,看到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接我们的通讯员告诉我,爸爸出差了。

等爸爸回来以后,爸爸说工作忙,没有办法带我和姐姐出去玩。我们俩每天都呆在家里,偶尔一次下乡,爸爸把我带上了,也把我从家里捎来给他的营养品带上了。

到了一个藏族老人家中,爸爸说:“我带孩子看您老人家来了。这是孩子从内地带来的礼物。”

上车以后,爸爸说:“这个老人很苦,无儿无女,我每次到这里来,都要给这位老人带一些东西。”

孔杰一直对父亲去世前几天的情景记忆犹新,他后来回忆说:

1994年10月26日,我从聊城到阿里去看爸爸,11月4日到达阿里。来到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我流泪了,心里是多么想见到父亲。

过了不长时间,爸爸陪同考察组回来了。爸爸见到我非常高兴。第二天,他就带我陪同自治区工作组下乡。当时我因为高山反应比较厉害,想休息一下,不愿跟着爸爸去。爸爸说:“几天就回来,我没有时间陪你,正好借这个机会一块去。”

每从一处离开前,爸爸都要把我的生活费和住宿费结算一下。每到一处,陪我时间最长的是电视。

11月14日爸爸率团到新疆考察,我也跟爸爸一块来到新疆,就在我要离开新疆返回聊城时,爸爸发生了不幸……

最后,孔杰十分坚定地说:“我一定要把爸爸的好思想、好作风继承下来,沿着爸爸没有走完的路继续走下去……”

孔繁森精神的强大感召力

2001年7月底,孔繁森的妻子王庆芝和大女儿孔静经过将近2000公里的长途颠簸,一路艰辛,来到孔繁森生前工作生活过的阿里,看望阿里人民,祭奠亲人孔繁森。

王庆芝和孔静一直对阿里充满向往,也充满好奇。她们多少次在梦中想着去阿里,她们很想知道阿里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能让自己的亲人孔繁森倾洒满腔热血而无怨无悔?

在距离狮泉河镇10多公里的地方,阿里地委、行署的领导手捧哈达,端着切玛、青稞酒,站在狮泉河畔,站在红柳滩上,迎接阿里人民敬爱的孔书记的亲人。

狮泉镇路两边站满欢迎的人群,阿里地区专员多吉泽仁说:“他们都是自发赶来的。当干部群众听说孔书记的亲人要来时,早早就等在路旁,手捧哈达在风中等了一个多小时……”

阿里人民以最隆重的仪式,欢迎着他们最敬爱的客人。

王庆芝和女儿孔静走在孔繁森走过的路上,含着泪水,向前来欢迎她们的狮泉河干部群众挥手致意。

7月29日上午,王庆芝和孔静来到烈士陵园,还没走进陵园大门,王庆芝和孔静己经哭成泪人。

王庆芝抚摸着孔繁森的墓碑,流着泪说:“繁森啊,我和女儿看你来了,你睁开眼,看看我们吧。”说完,她痛苦地扑在丈夫的坟墓上。

孔静怀着对父亲的无限思念,深情地为父亲孔繁森的墓碑献上洁白的哈达。然后,她跪倒在墓前,说:“爸爸,女儿来看您啦,我踏着您的足迹,走着您曾走过的路,体会了您的艰辛历程。女儿更理解您和您的心贴得更近了。愿您在天之灵能够看到今天的一切,您未竟的事业,我们将继续走下去……”

近千名地委、行署的干部职工、军分区、武警的干部战士、中小学校的教师学生、狮泉河镇的居民群众,向孔繁森的坟墓献上哈达和小白花。

孔繁森的生前好友,为孔繁森准备了他生前爱吃的山东水饺,敬上家乡的“孔府家酒”。

接着,地委、行署组织曾与孔繁森一道工作的同事和各界代表开了一次座谈会。发言的人没有一位不是流着热泪讲述着孔书记,缅怀着孔繁森的精神,他们决心向孔繁森学习,将孔繁森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地委副书记洛桑晋美、行署副专员王松平在发言中都说:

虽然孔书记在阿里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一到阿里,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走遍了全地区34万平方公里的农村牧场。他深入农牧区与农牧民同吃同住,为发展阿里的经济,为农牧民脱贫致富找路子、搞规划。阿里今天的发展变化得益于孔繁森的精神,是孔书记为我们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未竟的事业,我们正在完成。孔书记在天之灵知道这一切,也会感到欣慰的,我们也请王庆芝及家人放心,阿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敬爱的孔书记……

当年,李新国是阿里地区的电视台记者,现在已是台长了。他深情地回忆起孔繁森的一些先进事迹,他说:

因为工作关系,我曾经多次陪孔书记下乡。

有一次孔书记去日土县指导抗灾救灾,路过一个牧场时,孔书记让司机停车,要到帐篷里看看。我们走进帐篷看到一位老阿妈围着一床破被子,冻得发抖,孔书记让随行人员回到车里去,他自己留下来,过了不到20分钟,孔书记回到车里,一上车就让司机快开暖气。

等到了县招待所,我们才发现,孔书记穿着的军大衣里面只剩下背心和短裤,他把绒衣绒裤毛衣毛裤全脱下,给老阿妈穿上了。

我们下乡经常陷车,每当有情况时孔书记总是第一个跳下车,挖雪推车,渴了吃把雪,饿了啃几口干粮。

孔书记很关心我们年轻人,常鼓励我们,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好好做人,他像慈父一样关心着我们的生活。在乡下吃完晚饭时,他总是像搂着儿子一样搂着我。看得出来,孔书记是多么想念远在山东的家,想念年迈的母亲,体弱多病的妻子,想念3个可爱的孩子。

谁没有七情六欲,谁没有儿女情长。孔书记一个人在阿里,全身心地投入为阿里人民谋幸福的工作中,为着阿里的建设与发展。在他的心中,党的事业高于一切……

孔静也说:

我从小就很少和父亲在一起,得到的父爱太少了,父亲长期在西藏,在阿里,对此,我曾经十分的不理解,也曾经怨恨过父亲。连我结婚这么大的事情,父亲都没有回山东。

结婚的那天,父亲专门打电话来祝福,不过听得出来父亲的祝福里有伤心的泪水。

这次我来西藏,来阿里,走了父亲曾经走过的路,不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人们对父亲的赞誉,我更加理解我的父亲了……

王庆芝在座谈会上流着眼泪说:

繁森活着的时候,经常在半夜三更打电话给家里,我问他你怎么老是这么晚打电话,他说:这里白天工作忙,事太多,通信条件差,平时打不通,下半夜好打点。这次来阿里看到这里建设得这么好,有宾馆、出租车、手机都通了,你们比繁森干得好啊,感谢你们……

孔繁森有一句名言:

老是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

孔繁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这句名言的价值。

《民族画报》的记者成卫东在《生命的圣族:走向阿里》一文中写道:

1994年11月29日,一位来自遥远山东的汉族公仆,在为阿里做了许多令人感动和忘不掉的事情后以身殉职了。他的名字感动了整个西藏,整个中国。阿里遂成为新闻媒体和国人关注的热点。人们把阿里和那个令人崇敬和怀念的公仆的名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这个名字叫孔繁森。

我在双脚踏上阿里土地的时候,内心就萌发了要追寻这位廉洁高尚的公仆足迹的念头。

在抵达狮泉河后,我的第一个愿望是去瞻仰孔繁森烈士墓。在狮泉河镇东北的沙石坡上,是全镇唯一还存活几株野生红柳的地方,据说,这地下有一眼温泉,风水好,所以红柳才得以生存。而狮泉河烈士陵园也就坐落在这风水宝地上。陵园很大,而碑却不多,孔繁森烈士墓就位于陵园正中。

望着这偌大空旷的陵园,我浮想联翩,将早已准备好的哈达和一枝紫色绢花,轻轻地系在孔繁森烈士墓的石碑上,默哀致意。烈士墓碑在湛蓝色天空和白云的衬托下,显得非常高大、雄伟。而环绕四周,却又觉得在空旷幽静的陵园中,显得那么寂寞和孤独。

墓碑两侧是一副对联,它深深地吸引着一路风霜而来的我:“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如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

望着这38个字组成的对联,我感到了震撼。这是对孔繁森人生最真实的写照和评价,也是阿里人发自内心对一位公仆的赞颂和怀念。在这里,我站了许久。在离开烈士墓时我再次深深三鞠躬,以表我的敬意。

夜晚,我漫步来到孔繁森生前住过的那幢房子前时,不禁驻足,借着月光和星光观望着,想象着孔繁森带着两个收养的孤儿在这里生活工作的情景……

成卫东还提到孔繁森的一些亲人,他写道:

就在我即将离开狮泉河赴札达的前一天下午,孔繁森的小女儿孔玲赶巧也来到了这里。她已在重庆大学毕业,并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

在进京前,她带着父亲生前收养的孤儿专程到阿里,想看看父亲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当她出现在阿里军分区礼堂时,正值军地共庆“八一”演出,她当即被请上了舞台,全场顿时掌声震耳,她双手捂着脸,激动地哭了。并向爱戴她父亲的阿里人深深鞠躬,我也被这时气氛和亲情所感染。是啊!这是阿里人民对老书记的崇高敬意。

后来回到北京,我专程去看望了孔玲。她告诉我,全家一切都好,只是96岁的奶奶由于年事已高,身体不太好,总住院。她说哥哥快要结婚了,她准备回家去看看,这次是全家大团圆,说到这里时孔玲话语停住了。我心中也不由一梗,我明白,这团圆是多么的遗憾,因为缺了他――孔繁森,孔家的孝子和慈父……

饰演孔繁森的演员高明也在电影《孔繁森》拍摄结束时,充满敬佩地谈起孔繁森,他说:

孔繁森离我那么近,但是又离我那么远,这是我最深的感受……

孔繁森能在这一年二年三年四年这样干,完了还能够第二次再进去。并且去的是阿里这样的地方,我由衷钦佩这个人……

高明说:“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在西藏像孔繁森这样的援藏干部,还有许许多多。他们的工作简单平凡,但是正是通过这样简单平凡,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身上的那份坚定和执着……”

举报

热门好书,快上车!

  • [玄奇]丑胖的傻媳妇,睡一觉竟变成了美娇妻
  • [玄奇]爷爷您别揉了,我要溢出来了。
  • [玄幻]我能修炼合欢功找女人就变强
  • [历史]穿越到古代,娶的老婆像张飞
  • [玄奇]我爷爷死前给我找个美女身材很棒
  • [现代]妻子跟野男人偷情居然当着老公的面!
下载黑岩阅读APP,红包赠币奖不停
+A -A
目录
设置
评论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