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邦定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

二、总部机构组成 领取口令

发布时间:2019-06-25 11:01:38

●聂荣臻一进门总是直奔作战室,首先听取值班参谋的报告。然后,他就来到自己的办公室。

●22时聂荣臻继续办公,他开始阅读当日文件。大约在24时才上床休息。

●毛泽东表示说:“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 总部机构组成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

1949年10月19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在北京成立,徐向前被任命为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聂荣臻为副总参谋长。

但徐向前因病在继续治疗休养,由聂荣臻代理总参谋长工作。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组织全国武装力量建设和作战指挥的最高军事统率机关。

它始建于土地革命战争初期,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即设立了参谋团,刘伯承任参谋长。

随着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战争的需要,机构不断调整,逐步健全和完善,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过总参谋长职务的有:朱云卿、叶剑英、刘伯承、周子昆、肖劲光、滕代远、王若飞、彭德怀、周恩来。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总参谋长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兼任。

10月19日,新中国的总参谋部才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总参谋部的正规化机制进一步完善。其基本任务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制定的关于国防建设和作战的方针、原则,平时组织武装力量建设,领导全国战备工作。战时负责作战组织指挥的实施。

毛泽东等中央军委首长高度重视总参谋部的正规化机制建设。

毛泽东曾发出指示:

为了组织复杂的高度机械化的近代的战役和战斗,必须挑选优秀的富于组织和指挥才能的指挥员,组成健全的、具有头脑的富于科学的组织和分工的司令机关。

总参谋部一经成立,原总参谋部一局马上升格为作战部。从这时起,总参谋部编制内出现了“部”的单位,其下是处级单位,分工日趋细密。

建国以后的解放军总参谋部,在聂荣臻的主持下开始走向正规化建设。

建国之初的总参谋部工作很繁重。当时,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向西南进军和大规模剿匪任务还很重,沿海一些重要的岛屿有待解放,还要进军西藏。

军队一方面要向现代化、正规化迈进,要加强军兵种和军事院校的建设,另一方面又因为大规模的战争渐趋结束,军队要精减整编,成建制的部队要转入生产建设中去。更没有想到的是,朝鲜战争也随后而来。

面临繁重的工作,聂荣臻经常召集有关部门举行联席会议。

联席会议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大范围的,各军兵种、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负责人参加。

另一种联席会议是小范围的,总参各部负责人出席。

聂荣臻开会以后者居多。

他和各部负责人几乎天天见面,经常通气,有问题就在会议上解决。他要求参加会议的人必须熟悉情况。

身为代总参谋长,聂荣臻每天8时迈进中南海居仁堂大门。他的办公室在居仁堂的东侧,中间是会议室,西边是作战室,墙壁上挂满了军用地图。

聂荣臻一进门总是直奔作战室,首先听取值班参谋的报告。一般性的战报、电报、文件、电话记录当场处理。然后,他就来到自己的办公室。

这时,他的办公室主任安东已经提前半小时将聂荣臻需要在当天处理的文电一一整理好,并分门别类地放在案头。

安东文化水平很高,办事细致,聂荣臻有事总是一按电铃就叫他,并习惯地把要处理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交给他,通常一个纸条记一个问题。聂荣臻非常欣赏安东的办事能力。

作为代总参谋长,聂荣臻非常重视作战部的工作。他曾对别人说:

总参工作的核心部门是作战部,他们昼夜值班。早晨我首先来到作战室,把前方的战事情况了解清楚,把各方面来的作战文电、各种情况在作战室看完。然后安东同志和办公室其他同志把当天要处理的事情向我一一报告。

安东同志当时是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他头脑清楚,需要处理的问题都安排得有条不紊。接着,我就召开联席会议。

有关问题该请示的请示,我们能定的就在会上定下来。工作虽然很紧张,但颇有条理。

22时聂荣臻继续办公,他开始阅读当日文件,处理白天没有处理完的事情。大约在24时才上床休息。

当时,毛泽东喜欢在晚上办公,经常在凌晨2时左右给聂荣臻打电话,叫他去谈工作。一遇到这样的情况,聂荣臻穿上衣服就走。

在夏天的一个晚上,天气极其闷热,电话铃就响了,是毛泽东叫他前去开会。聂荣臻二话没说,穿上衣服,直奔菊香书屋而去……

唐永健是聂荣臻的秘书。在居仁堂,聂荣臻的办公室在里间,外间是唐永健办公室,再外边是3个年轻秘书的办公室。

后来,聂荣臻办公室还是觉得人手紧张,就把安东调来担任总参谋部办公室主任。

聂荣臻的工作非常劳累,有几次,他晚上到周恩来处汇报,周恩来正和别人谈话,聂荣臻坐在外屋沙发上等候,一低头竟然睡着了。

聂荣臻特别注意军容风纪,平日里把军装穿得整整齐齐。

有一回,办公室闯进了一位年轻的通讯干部。外边已经很冷了,来人穿一身棉军装,有几个地方露了口子,胸脯上不知什么时候洒了一口肉汤,弄得油乎乎的。那人进了屋冒汗,就把领口解开了。

这时,聂荣臻正好从屋里走出来,一眼就看见了这位通讯干部。他不高兴了,走到年轻人面前,指着他衣服上的油迹,瞪着眼说:“你是不是人民解放军?”

那小伙子抬头一看是代总参谋长,吓坏了,也没有告辞,扭头就跑了……

聂荣臻始终精神饱满地进行工作。但到后来,聂荣臻累坏了。

1952年9月的一天,聂荣臻随彭德怀到北京郊区视察国防工程,回到办公室后突然摔倒在地板上。

经医生检查,聂荣臻是脑平衡神经失调,还有高血压和心脏方面的问题,需要治疗。好在这期间朝鲜战场上大规模的战役已经停止,中央批准聂荣臻暂时离职休养治疗,他在总参谋部的工作由粟裕接替。

1954年10月31日,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由隶属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改为隶属中共中央军委。

这时,总参谋部下辖:作战部、情报部、技术部、通信部、军务部、装备计划部、人民武装部、军事运输司令部、政治部、干部处、测绘局、行政经济管理部等。

粟裕被任命为总参谋长。

对于总参谋部的作用,粟裕概括说:

军委下辖总参、总政、总干、总后各部,工作的归总在总参,总参谋部是党中央、军委统率全军的办事机关,总参谋部是负有特殊重大责任的,总参是全军的首脑机关。

就当时军队系统的重要性而言,粟裕总参谋长以现任职务完全可以授衔元帅。

当时,毛泽东不仅决定给粟裕授元帅衔,而且给予粟裕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指出:

论功、论历、论才、论德,粟裕可以领元帅衔。

在解放战争中,谁人不晓得华东粟裕呀!

1955年4月,中央军委批准,以总参谋部军事训练部、军事学校管理部、军事出版局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

1955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装力量监察部;

1956年,总参谋部通信部改称通信兵部,直属中央军委领导。

1957年1月,中央军委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做出大量裁减军队的决定,之后,撤销了总军械部,将军械工作划归总参谋部管理。

1958年7月,中央军委扩大会议通过《关于改变组织体制的决议(草案)》。

《决议》表示:

人民解放军的组织体制仍然存在着机关庞大、部门过多、组织重叠、分工机械的现象。

因此,有必要对军队的组织体制进行某些改革。

总参谋部是军委统率全军的军事工作机关,在军委领导下负责组织计划军队的编制、装备、训练、兵役动员、战场准备、工程建筑、作战指挥、行政管理、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

并负责组织各部门的协同,调节和解决军事工作中共同有关的各项问题。

直接领导陆军各兵种,对空军、海军负有指导和组织协同的责任。

这次会议之后,训练总监部、武装力量监察部划归总参谋部建制。

1959年又撤并了军校部、出版局,增加了管理局、外事局。通信兵部、防化兵部划归总参谋部。罗荣桓领导组建总政治部

1950年4月,新组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成立解放军总政治部,任命罗荣桓为总政治部主任,傅钟、肖华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解放军总政治部,是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下,负责管理全军党的工作和组织全军进行政治工作的最高统率机关。

它始建于土地革命战争,1931年2月17日,即成立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其后,为适应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战争形势的需要,在各个历史时期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机构名称。

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过总政治部主任的有:毛泽东、周以栗、王稼祥、博古即秦邦宪、任弼时、刘少奇兼。

到建国后,总政治部的名称开始改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共同纲领》的要求:

军队的干部配备、组织编制、各项制度、武器装备、工作计划等都将开始走向统一,需要加强集中领导,建立健全领导机构。

毛泽东也表示说:“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以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罗荣桓牢记毛泽东的教导,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首先抓的就是配备领导干部。罗荣桓善于网罗人才,他以“德才兼备”为标准,从全军范围内择优选配总政治部的各级领导干部。

他这样做其目的是为了使领导机关能够迅速熟悉和掌握各部队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交流各部队的经验,更准确地指导部队的工作。

在罗荣桓的建议下,中央军委任命傅钟和肖华为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从1938年起就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堪称总政治部“元老级”人物。

当向肖华宣布命令时,罗荣桓慎重地把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和政委肖华一起召到自己的家中。那时,对于中央军委的决定,肖华和刘亚楼还没有思想准备,因为他们的空军司令部才刚刚成立。

罗荣桓诚挚地表示:“国家刚刚成立,百废待举,急需人才。我的身体一直不大好,你们是知道的。即使这样,中央还给我两三副担子,一是最高检察长,一是总政治部主任,还要筹备总干部部,力不从心哟,我很想有人帮我!”

罗荣桓继续说:“肖华年轻,要你来总政,多管点事,帮我挑挑担子。亚楼呢,也只好一个人暂时把空军的担子挑起来。你们的责任都很重呢!”

肖华和刘亚楼对视一下,又望了望罗荣桓那双诚恳的眼睛,当即说:“你放心,我们一定服从军委决定,支持总政治部的工作。”

罗荣桓接着说:“总政目前要办两件事,一是先安个家。就是西皮市的那幢小楼,还有几排平房和一个小礼堂,先在那里把摊子支起来。二是把人马召集起来。先拟出个方案,看机构如何设置,人员怎样选调。方案交我和聂总看看,然后交总参下发调令。”

罗荣桓又吩咐肖华说:“总政机关的员额不要太多,必须控制在800人以内,各部处人员要少到不能再少的程度。”

肖华点点头说:“好的,我记住了!”

翌日,肖华就到西皮市走马上任了。西皮市位于天安门西南边,即现在人民大会堂的位置。

这里在解放前是洋人和阔佬出入的地方,各国的银行、俱乐部、教堂都聚集于此。而现在革命博物馆的位置,则是各国使馆区和美国兵营。

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外国人销声匿迹了,东边的美国兵营成了公安部队机关驻地,西边的西皮市银行公会旧址,则成了总政治部的临时办公处。在西皮市的一幢小楼里,傅钟和肖华协助罗荣桓开始紧张地重建总政治部。

他们第一步工作要做的是,研究和确定总政和全军各级政治机关组织机构的设置。

罗荣桓、傅钟、肖华等认为:政治机关除需保留并加强原有的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联络部以外,还应根据新中国的具体需要,增设新的部门。

为了管理好政治工作干部,在罗荣桓的倡议下,总部设立了政治干部管理部,简称干部部。

为了发挥青年工作的光荣传统,将青年工作从组织部门划分出来,恢复总政青年部。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和增加文体活动设施,将文化工作从宣传部划分出来,成立文化部。总政治部下辖二级部的部长、处长也从各野战军选调。

4月17日,罗荣桓上任一周后,给毛泽东写报告,提出了总政、总干两个部的干部配备意见。

4月20日,毛泽东复信罗荣桓:

所提总政、总干两部干部配备问题,除舒同同志在华东担任重要的工作是否能调来尚待商量外,其余均同意。具体调配,请与聂荣臻同志商办为盼。

毛泽东的批示下来以后,罗荣桓马上与傅钟和肖华负责具体落实。

肖华感慨地说:“好在我年轻,能跑腿。今天跑总参研究编制,明天又向罗总长请示汇报,还要完成在京的几位老总交办的事情。由于我兼任组织部部长,所以每来一个处以上干部,我都要亲自找来谈话。”

总政治部的二级部、处领导班子搭好以后,罗荣桓就督促大家各司其职,发挥效能。

总政治部下设:组织部、宣传部、保卫部、文化部、青年部和秘书长系统,以后增设联络部。后来,总政治部组建军队的精神文化“阵地”。

他们后来有了《八一》杂志、总政文工团、八一体工队、八一电影制片厂、《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星火燎原》……这些都成为军旅百花园中的奇葩,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政治修养。

毛泽东亲自点将,由罗荣桓执掌全军政治工作大权,是最明智的选择。而罗荣桓积极组织班子,“五湖四海”招贤纳士,网罗了大量人才,减轻了自己的负担,而肖华就是他的得力助手。

随着新中国的成长,总政治部的正规化机制才逐步地完善。毛泽东曾指示: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总政治部基本任务是:按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议和指示,确定全军政治工作的方针和任务,指导全军各级政治机关、党团组织和政治工作人员实施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保证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路线、方针、政策、指示在军队的贯彻执行,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全军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赋予军队的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1951年12月29日,中央军委决定将各级政治机关组织部门管理的干部工作分出来,成立独立的政治干部部门,总政治部即增设政治干部管理部,负责政工干部的管理,后转归总干部部。

195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1954年10月,罗荣桓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傅钟、谭政、肖华、甘泗淇任副主任。

1956年12月谭政任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傅钟、甘泗淇为副主任。1957年10月刘志坚为副主任。

根据中央军委1956年底做出的裁减军队数量,提高质量的决定精神,1957至1958年,中央军委先后撤销了总干部部,即总干部管理部、武装力量监察部等部门,将干部工作和政治监察工作划归总政治部,青年部和组织部合并,文化部和宣传部合并。杨立三任总后勤部部长

1949年11月,军委总后勤部改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简称总后勤部,杨立三任部长兼政委。

1950年5月,贺诚、张令彬任副部长。6月19日,中央军委决定建立和充实总后勤部机关,组建了财务部、军需部、军械部、卫生部、运输部、生产部、营房管理部、油料部等直属工作部。

1950年8月6日,总后勤部在广西南宁设立办事处,加强援越物资的运送和卫生医疗保障工作。

总后勤部是军队后勤工作的最高领导机关。负责领导和管理军队后勤各项专业勤务,组织实施军队后勤保障。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后勤工作机关。

中央军事委员会通过总后勤部领导全军的后勤工作。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和财务、军需、卫生、军械、车船、油料、基建营房、军事交通、军需生产等专业勤务主管部门。

总后勤部具有全军后勤组织指挥和勤务保障两大职能。它始建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36年12月7日,中央军委成立后方勤务部,叶季壮任部长兼政治委员。其后,随着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战争的需要而发展变化。新中国成立前夕,朱德总司令指出:

现代的战争,离开后勤工作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要进一步加强后勤工作,要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大规模的后勤体系,要逐步做到统一集中。

新中国成立以后,总后勤部的正规化机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其基本任务是: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国防建设和作战的方针、原则,依靠国家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计划管理全军后勤保障工作和后勤建设,以适应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建设和现代战争的需要。

到1951年10月,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黄克诚兼任总后方勤务部部长,杨立三改任第一副部长。1953年7月周纯全任副部长兼副政治委员。

1954年1月,财务部直属中央军委领导,改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财务部,杨立三任部长。同年2月,洪学智任总后勤部副部长。

1954年10月,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将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后方勤务部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方勤务部,黄克诚任部长兼政治委员。

到这里,总后勤部下设干部部、军需生产部、军械部、卫生部、营房管理部、油料部、训练部、车辆兽力管理部、政治部、司令部、马政局、兽医局等,原直属工作部于1952年9月撤销。

1955年5月,李耀任副政治委员。1957年1月,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改称总后勤部财务部。5月,洪学智任总后勤部部长,余秋里任政治委员,唐天际、饶正锡、张贤约任副部长,李雪三任副政治委员。

1958年,总后勤部机关在1954年11月的基础上,增设汽车拖拉机管理部、后方工程建筑部、学校管理部;撤销马政局、车辆兽力管理部、后方工程建筑部、学校管理部、干部部。

举报

热门好书,快上车!

  • [玄奇]丑胖的傻媳妇,睡一觉竟变成了美娇妻
  • [玄奇]爷爷您别揉了,我要溢出来了。
  • [玄幻]我能修炼合欢功找女人就变强
  • [历史]穿越到古代,娶的老婆像张飞
  • [玄奇]我爷爷死前给我找个美女身材很棒
  • [现代]妻子跟野男人偷情居然当着老公的面!
下载黑岩阅读APP,红包赠币奖不停
+A -A
目录
设置
评论
收藏